自從1900年(明治33年)政府許可民間私製明信片後,市場上就能買到日本著名景點的照片明信片了。這些都是由職人在黑白照片上手工著色的作品。本書所刊載的戰前照片明信片,不僅來自於日本國內的舊書店或網拍,也有不少是購自海外的拍賣網站。
我將這些戰前的照片明信片與現代照片進行比較及說明,目前,東京與橫濱各地正進行大型建設工程以及抗震工程,或許再過數十年,本書的現代照片就會成為古今的「古老」照片資料也不一定。
本書的現代地圖,以及部分舊地圖上會印有相機符號標記,這是表示紅字頁數所刊載的照片或照片明信片,是在地圖上哪個地點所拍攝的;紅色扇形則為所拍攝照片的視野角度。只要各位在地圖上的場所實際進行散步時,站立於此扇形圓弧的中心點,應該就能看到與所刊載照片或照片明信片幾乎相同的風景。
從江戶城到皇居
江戶城最初是由上杉持朝的家臣・太田道灌於1457年(康正3年)所建的,之後陸續成為上杉氏、北条氏的城堡。而在1590年(天正18年)德川家康居城於此後,不斷增建,成為日本最大的城廓。明治維新後,江戶城成為天皇所居住的御所﹁皇居︵當時稱為
宮城︶﹂。現在,有部分的本丸、二之丸、三之丸遺跡做為公園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可在此欣賞到與當年完全相同的景緻。
二重橋與伏見櫓 明治初期
伏見櫓,也稱為伏見二重櫓、月見櫓。據說是從三代將軍家光的年代,於已荒廢的京都伏見城遷移過來的,但並未獲得確認。二重橋與伏見櫓的組合為皇居的代表性景緻,是多數老照片與照片明信片的題材。
明治後期。
此景緻與江戶時代相比,除了橋的建造與櫓門的位置外,幾乎無任何改變;如與 明治時代相比,僅有樹木的成長顯示出歲月的痕跡。
二重橋與伏見櫓 現代
石橋裝飾電燈因過於老舊,於1986年(昭和61年)取原有電燈做模具重新鑄造。舊電燈則於「皇居東御苑」、「江戶東京建築園」、「博物館明治村」等地展
出。
楠木正成像
明治後期∼大正初期
一般銅像內部為中空,而楠公像內部則灌滿了銅(重量甚至達 6.7公噸)。此銅像為住友財團為記念別子銅山開採200周年而 捐獻,銅像中也大量運用了此礦山的銅。
楠木正成(楠正成,不詳∼1336),也稱為楠公,響應後醍醐天皇(288∼1339)為求王政復古的鎌倉幕府倒幕計畫而出兵,消滅了鎌倉幕府(元弘之亂)。楠公像為高村光雲所作,而具躍動感的馬像則為後藤貞行所作。耗費10年於1900年(明治33年)完成。上野的西鄉像也同樣是由兩人合力製作,高村製作人物、狗則由後藤製作。完成時,雖然因大眾認為馬尾不會上揚而引起批評,但精通馬術和馬解剖學的後藤親自駕馭自己的馬實際印證,在急停時,馬尾確實是會上揚的。
楠木正成像 現代
高村光雲是雕刻家,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現今 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另外,高村光 雲的兒子高村光太郎為詩人暨雕刻家。
桔梗門與富士見櫓
明治後期 從東邊眺望的景緻
富士見櫓因可遠眺富士山而得名。明曆時期經歷一場大火,於1659年(萬治2年)重建。為江戶城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因天守閣未再重建,所以也有代替天守閣的作用。
桔梗門與富士見櫓 現代
富士見櫓與櫻田二重櫓雖然在關東大地震中損壞,但已拆解、重建了。
櫻田門(正式名稱為外櫻田門)
於1636年(寬永13年)左右修建成為枡形門(關於枡形門,請參照29頁)。櫻田門的枡形構造為現存建築中規模最大的。一步出櫻田門,眼前就是警視廳本部廳舍,因此警視廳也被稱為櫻田門。
眺望警視廳 昭和初期
1931年(昭和6年)完工的警視廳本部廳舍。以鋼筋混 凝土建造,為地下1層、地上5層的建築。角落的塔樓 因為有能窺見皇居內部的疑慮,因此實際的高度比當 初設計的還要低。
櫻田門與警視廳 現代
1980年(昭和55年)現今18層建築的警視廳本部廳舍完工。屋頂上設置有直升機 坪與巨大的天線。
在櫻田門外之變2年後的1862年(文久2年),老中安藤信正於坂下門外遭受襲擊(坂下門外之變)。信正由於推動藉由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與第十四代將軍家茂結婚的公武合體,因而被反對的尊攘派水戶藩浪士等襲擊。
=
本文摘自《私藏東京X橫濱 古今紀行》一書,由出色文化提供
出色文化粉絲團:www.facebook.com/